尽管苏斯塔村的大部分村民都是,村子里却有两座寺庙,而且两种信仰的村民能够和谐相处。
在成长过程中,尼泊尔摄影师Prasiit Sthapit经常在新闻中听到一个名为苏斯塔(Susta)的地方。这个小村庄是一片争议领土,位于纳拉亚尼河沿岸,是印度和尼泊尔两国的非正式分界线。随着纳拉亚尼河改道,两国的分界线也随着改变,但两国领导人对究竟谁拥有苏斯塔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。与此同时,住在那里的村民则生活在地狱的边缘。 更要命的是,河岸侵蚀正导致这片争议土地慢慢消失。随着河流改道,大片土地也随之消失。
Sthapit没有看到过任何深入的报道,只是偶尔听到一些关于苏斯塔的政治或者河流侵蚀方面的新闻,因此他很好奇:这片土地到底什么样?生活在那的是什么人?
当他四处打听的时候,得到的回应很令人沮丧。人们告诉他不要去这个地方。“他们会说,‘不要去那,那里生活的都是流氓’。”不过强烈的好奇心还是盖过了大家反对的声音。最终,通过朋友的朋友的帮忙,他在苏斯塔找到了一个联系人。
他穿过纳拉亚尼河到了苏斯塔村。到达之后他被带到警察局,村子里的长者等待着询问他此行的目的。他来自什么地方?要做什么?因为苏斯塔没有电,也没有旅店,Sthapit和最初联系人的儿子住在一起。第二天,外出拍照的时候,他受到一个警告性的“欢迎”。“突然间,几个人抓住我的衣领并开始盘问我,他们对我在苏斯塔拍照感到十分怀疑。”他说道。
玩耍的时候,Sania假装看不到我。Sania的父亲Aurangzeb Khan是苏斯塔村少数几个拥有混凝土砖建造的房子的人。这里的大部分房子都是用稻草和木头建造的棚屋。
通过不懈努力,Sthapit还是成功的把相机从开始的不信任对象变成了象征和平的橄榄枝。在初次旅行中,除了拍摄这个村庄,Sthapit还拍摄了一些家庭合影。回来的时候,他带来了照片。“相机就像一座桥梁,现在我可以待在任何一座房子里,他们都非常欢迎我。”
然而,Sthapit对第一次拍摄的照片并不满意。于是后来他又数次来到这里,他与苏斯塔村的情感连接也随之加深,他的拍摄风格也发生了改变。他最初拍摄的照片都是新闻风格,明暗反差强烈,不过通过与摄影导师的交流,他的照片开始变得明亮起来。他开始更多的思考摄影的主题,用什么词语描述他的摄影作品。
“与世隔离”成为他的摄影主题,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视觉上都影响着他的摄影作品。“白色的背景,无尽的地平线,人们都被困在其中,”提到拍摄对象时他如此说道。“尼泊尔人没有完全接纳他们,虽然他们想这样做,但仍然忽视了苏斯塔的村民,印度人也是如此。苏斯塔的村民被困在了这里,这里三面被印度包围,另一面则是巨大的纳拉亚尼河。他们就是一座无人在意的孤岛。”
苏斯塔村的大部分村民非常贫困,因此他们无力建造合适的房屋,只能居住在棚屋里。
Sthapit讲述了Ram Pyare Kurmi的故事,这位男子搬了9次家。“主要是因为河流侵蚀,当然还有印度的骚扰。他说未来2-3年内,如果河流得不到治理,苏斯塔可能就不复存在了。”不过,Ram Pyare Kurmi还是留了下来。苏斯塔是一片肥沃的土地,许多村民认为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地方能够生活。“韧性”是Sthapit用来描述这个村庄的另一个词语。
一个月之前,Sthapit再次来到了苏斯塔。这一次,他看到了希望的迹象:“村民们开始建护墙,大家还提出了一个修建桥梁的计划。”
这些计划曾经实施过,不过2015年尼泊尔发生地震后,政府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震后救援上。如今,建设工作重新启动了。“上次我去苏斯塔的时候,建造进程很快。为了修建桥梁,他们必须建造护墙。现在,这两个工程正在同时进行。”他说道。
对苏斯塔的居民来说,新建的桥梁可能会带来很大改变。Sthapit遇到一个读完5年级之后就无法继续接受教育的男孩。“苏斯塔村最多只能提供5年级的教育,之后孩子们必须去印度或者穿过河流到尼泊尔接受教育,很多家庭都负担不起。那个男孩说他的人生被毁掉了。他真的很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接受更多的教育,但是他无能为力。他讲述的方式丝毫不悲伤,给人感觉这是理所应当的,但对我来说这更令人悲痛。”Sthapit说道。
最终,那个男孩的家人送他去印度继续读书,不过很多其它人并没有这样的机会。对搬过9次家的Kurmi来说,“他儿子已经重复念了5次五年级,并不是因为他无法通过考试,而是不能去别的地方读书。我认为桥建好之后,这种情况会发生改变。”Sthapit说道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